一、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为适应地方经济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航天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能运用飞行器动力装置的结构、原理、控制等专业知识解决本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发、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历史沿革
新葡萄官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于2015年,是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自治区一流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专业和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
(三)特色优势
1. 硬件设施较好。本专业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条件和实训设施,其中,基础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12个,实训场所2个,拥有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活塞发动机等大型实物教学设备和活塞式发动机试车台,建筑面积约1180平方米,仪器设备资产总值852万元。
2. 师资队伍较强。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拥有10名专业教师,其中,博士3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5名,绝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
3. 就业优势明显。系统掌握飞行器动力装置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每年约有10%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以上,主要去向是航空航天类、机械设计制造类企事业单位,主要就业区域是广西区内、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
二、深化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1. 对标认证标准,不断夯实专业建设内涵
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性地丰富专业建设内涵。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运用“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方法,在分析社会和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毕业要求,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应用型,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使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满足就业岗位需要。通过产学对接,将产业需求融入培养目标,通过产学互通,采集用人单位评价信息,促进人才培养各环节持续改进。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先进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模块设置课程,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根据产业链、创新链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厘清每门课程在培养目标达成中的作用,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集中实践”四大课程模块,实现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融通。通过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工程设计和运行、调试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省级竞赛,获奖20余人次。
3.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激发政、企、研主观能动性,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将企业资源全程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多主体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创新校企课程建设新模式,创新校企教学组织模式。面向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航空公司机务维修、通用航空、电厂运行监控管理等方向进行科研合作,同时开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技术人员培训。助推广西航空航天产业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以“业界积极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途径,将企业资源全程化引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与航空工业贵飞,江西洪都集团、广西展卓通用航空、里昂新能源等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共同实施教学,实现企业参与全程化,开展工程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三、专业负责人介绍
本专业负责人为王斌武教授,自治区教学名师,主持完成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主编教材《飞机空气动力学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基础》《工程材料与金属热加工》等教材,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发表相关教研论文5篇,主讲《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程。
微型涡喷发动机原理实验台
活塞发动机实训室
航空发动机部件实训室
航空发动机实训教学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